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,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,创造更加公平、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,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,既“放得活”又“管得住”,更好维护市场秩序、弥补市场失灵,畅通国民经济循环,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。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,形成既“放得活”又“管得住”的经济秩序。“放得活”,是要释放市场主体活力,激活经济内生动力;“管得住”,是要维护市场公平公正,保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。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,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条主线,协同推进“放活”与“管住”,形成充满活力的经济秩序。
“放得活”:释放空间潜力,激发市场活力
“放得活”,就是要把政府该放的权放足、放到位,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作用,形成公平开放、活力高效的市场环境。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,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减少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等举措,深度释放市场作用的空间和潜力,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动力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。
放宽市场准入,持续激活市场主体。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市场准入改革,放宽市场准入条件,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。要持续修订新版清单,进一步缩减清单事项,优化实施统一透明的负面清单制度,充分开放清单之外市场,提升清单事项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。要深入开展准入改革试点,探索新业态新领域高效便捷准入机制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生产力布局,提升市场准入效率。要进一步简化准入程序,完善审批流程管理,以更大力度优化市场准入环境,降低市场主体准入成本,加快形成“标准引领准入、清单规范准入、场景促进准入、试点放宽准入、监管保障准入”新格局。
放开要素价格,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。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高水平市场体系支撑,高水平市场体系离不开有效要素市场。要深化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,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,消除生产要素跨区域、跨部门、跨平台、跨企业充分流动的壁垒,推进要素畅通流动、资源高效配置、市场潜力充分释放,发挥市场决定性配置要素的作用。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,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;完善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基础制度;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;健全劳动、资本、土地、知识、技术、管理、数据等由市场评价贡献、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。
优化营商环境,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。要稳步扩大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,发挥自贸试验区“放权”改革引领辐射功能,持续优化公平、开放和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,加快构建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。要持续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改革,简化行政审批流程,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府服务水平。尤其要赋予科技领军企业更多自主权,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,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,全面深度激发创业热情、创造活力和创新潜能。
“管得住”:完善市场监管,维护竞争秩序
“管得住”,就是把该管的事管好、管到位,更好发挥有为政府作用,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和有序运行。“有为”政府要弥补市场失灵,保障“有效”市场充分发挥决定性配置资源作用。“管得住”,要求政府不错位、不越位、不缺位,更好发挥保障公平竞争、市场稳定作用。
完善法律制度,维护市场公平竞争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,必须基于法治秩序,构建既“放得活”又“管得住”的经济秩序。要构建高水平市场竞争制度,依法平等保护经营主体的正当权益。要持续健全优化市场经济基础制度,不断完善产权制度、市场信息披露制度、惩罚性赔偿制度、市场准入制度、企业退出制度,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及监管制度。要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制度环境,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,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、同等受到法律保护。要完善合同法、公司法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,明确交易各方责权利,规范交易秩序。要完善反垄断、反不正当竞争、反限制要素自由流动等制度体系,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,治理限制竞争乱象,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,维护市场公平竞争。要依法整治金融乱象、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,治理侵害劳动者、消费者合法权益等问题。
创新监管方式,提升市场治理效能。要充分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,推进智能化监管,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,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。例如,借助大数据分析海量交易数据,实时监测市场动态,精准识别异常波动,有效管控市场风险。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、可追溯的特性,构建食品药品安全追溯体系,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全过程全链条记录信息,确保食品药品安全。生态环境、自然资源、市场监管等部门要打破壁垒、联合执法、形成合力、综合整治,提升整体治理效能。
创新管理方式,精准有效供给政策。既要防止市场失灵,又要保障市场活力,需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。要健全预期管理机制,优化宏观经济治理体系,统筹总量、结构和发展政策,逆周期、跨周期联动调控,总需求总供给两端着力,促进国民经济高效顺畅运行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要丰富政策工具箱,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,把握好各项政策时度效,加强对政策有效性全过程评估,积极应对外部冲击和经济结构性减速,稳定市场预期,熨平经济波动,促进国民经济高效运行、高质量发展。
“放管”结合:形成富有活力的经济秩序
“放得活”是前提,“管得住”是基础。要协调好“看不见的手”和“看得见的手”,坚持“放管”结合,既“放活”市场,又“管好”秩序,充分发挥“有效市场”和“有为政府”作用,创造更加公平、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。避免陷入“一管就死、一放就乱”怪圈,客观上要求构建既“放得活”又“管得住”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。为此,要着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,发挥市场效能,加强动态监管,完善监管体系。
明确政府和市场边界,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,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。政府要保护市场、维护市场、促进市场竞争、保护市场主体权益,保障市场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。要防止地方政府无序竞争、恶性竞争、“逐底竞争”,打破行政性、市场性垄断,消除城乡市场分割,确保要素、产品和服务充分流动,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各类市场并平等获取生产要素。要持续健全市场制度和规则,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,不断扩大国内经济纵深,持续扩展国际市场空间,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,为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更大市场空间。总之,就是要通过“放得活”,充分“放活”、全面“激活”市场,发挥有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;通过“管得住”,有效“管好”政府该管事项,更好发挥有为政府作用。
放活”“管住”相结合,优化政府监管治理体系。要针对新现象、新组织、新样态、新产业、新赛道、新商业模式,要实施开放式、包容型、动态化弹性监管。例如,对人工智能应用、互联网金融、共享经济、自动驾驶、低空经济等,要开放包容,推动创新要素流向高生产效率、高边际产出的企业和行业。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,持续提升监管效能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,要适当为企业减负松绑;经济过热时期,要确保经济平稳运行。
自律与社会监督协同,形成维护经济秩序合力。要鼓励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监督,如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制定行业规范与自律准则,避免企业恶性竞争,维护行业市场秩序。总之,要自律与他律并举、内部约束与外部制约发力,各方联动、多方协同,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经济秩序的强大合力。
(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、教授)
[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课题“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与协同推进其他各领域改革研究”(24ZDA006)阶段性成果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