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观点摘要 > 详细内容

刘佳宁:壮大耐心资本赋能创投高质量发展

  耐心资本对于创投发展具有重要作用。3月11日,《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5-2026)》发布,提出到2026年底,成为立足深圳、服务全国、联通港澳和全球的创新资本集聚地和耐心资本、大胆资本发展高地,表明深圳对耐心资本的重视程度,深刻洞察耐心资本在推动创新企业长期成长、培育新兴产业、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等方面的关键价值。
  在科技创新迭代加速的当下,需要科学认识耐心资本对创投发展的重要作用,准确把握和处理好两者关系,构建与创新规律适配的资本形态,激活长期资本,推动创投高质量发展,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
  耐心资本是驱动创投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
  资本是创业投资的血液,与传统追求短期回报的资本不同,耐心资本以长期价值为导向,其对创投发展的驱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。
  一是支持长期创新,突破期限约束。科技创新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应用,往往需要跨越“死亡之谷”,周期长、风险高、回报慢。传统创投基金因存续期限制(通常5-8年)和短期收益压力,难以完全覆盖技术转化的完整链条。耐心资本通过延长投资周期、优化退出机制,构建起与创新规律匹配的“时间坐标系”,为硬科技项目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。深圳政府引导基金始终坚持长期陪伴策略,陪伴优质科技型企业逐步发展壮大,显著缓解了资本因短期退出压力而回避硬科技项目的矛盾,助力一批科技型企业突破技术瓶颈。
  二是吸引多元资本,优化资本结构。传统创投市场存在资金来源单一、风险偏好趋同的结构性缺陷,易出现资本扎堆短期热点、忽视长期战略投资的问题。耐心资本通过吸引社保基金、产业资本、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资金,形成风险偏好分层、投资策略互补的资本矩阵,拓宽了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。深圳以政府引导基金为纽带,鼓励保险资金、社保基金等开展长期投资,既拓宽了融资渠道,也能够避免资本“一窝蜂”追逐风口的现象。
  三是增强抗风险能力,稳定市场预期。短期资本主导的市场易催生估值泡沫和投机行为,导致市场波动加剧、创新资源错配。耐心资本以长期价值为导向,通过逆周期布局、跨周期持有等策略,有效平抑市场波动,为创投市场注入稳定性。深圳政府引导基金坚守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底色,全力引导金融资本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、投硬科技,形成覆盖种子期、天使期、VC、PE阶段全链条投资体系,既稳定了市场预期,又能够避免资本退出导致的系统性风险。
  耐心资本赋能创投发展需要处理好四对关系
  一是处理好长期价值和短期绩效的关系。耐心资本的关键在于“长期主义”,但需兼顾现实中的短期评估压力。一方面,运营主体在技术研发、市场拓展等长周期领域需具备战略定力、尊重产业规律,避免短期市场波动干扰,建立穿透周期的评估体系。另一方面,重构价值评估体系理论范式,在承认资本时间成本的基础上,通过设置分阶段价值释放节点,实现长期价值沉淀与短期绩效约束的有机统一。
  二是处理好市场运作与政策导向的关系。一方面,政策制定应聚焦于消除信息不对称、弥补市场失灵,确保不扭曲价格发现机制,并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来提高市场效率。另一方面,要发挥市场作用,在技术路线选择、商业模式验证等方面要尊重市场规律,形成市场自主选择与政策精准滴灌的协同网络。
  三是处理好资本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关系。解决资本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是壮大耐心资本的关键。一方面,根据科技创新生命周期特征,需加强早期阶段资本供给,形成覆盖种子期、初创期、成长期的完整支持链条,防止资本“不敢投早期、扎堆成熟期”导致的创新动力衰减,优化原始创新的资本供给结构。另一方面,要打造涵盖技术验证、场景孵化、产业协同等环节的价值网络,使资本供给成为创新要素整合的催化剂。
  四是处理好风险容忍与收益预期的关系。硬科技投资往往周期长、风险高,需动态平衡风险与收益。一方面,针对硬科技投资的长周期、高风险特性,应结合技术创新诉求,设计分层基金产品,吸引不同风险偏好的资本参与,实现风险的合理分散。另一方面,重构收益价值体系,打破传统PE/VC追求短期超高回报的路径依赖,引导投资者接受“非线性成长-阶梯式退出”的收益曲线。通过建立风险容忍与收益预期的动态调整框架,灵活调整风险敞口,避免风险过度累积。
  多维度多路径壮大耐心资本
  一是制度创新,树立长期导向。将国有资本考核从“年度收益考核”转向“全周期价值评估”,重点考察资本对科技创新、产业链培育的长期贡献,同步优化差异化监管框架,对专注早期投资的机构适度放宽募资限制,合理延长退出期限,减少短期考核压力。整合财税、金融、产业政策资源,形成支持耐心资本的政策组合拳。完善创投基金税收优惠体系,对长期持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资实施所得税递延,动态调整政府引导基金出资比例与让利机制,通过“风险共担、收益让渡”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。依托自贸试验区等平台,推动跨境资本流动便利化改革,吸引国际主权财富基金参与国内科创投资。
  二是资本扩容,拓展多层次资金来源。明确政府资金的长期定位,通过“风险补偿”等机制,重点支持技术门槛高、回报周期长的硬科技领域,引导社会资本跟投。释放中长期资金潜力,放宽社保基金、养老金、保险资金参与股权投资限制,允许其通过母基金、专项产品等方式加大创投配置比例。创新养老金融产品,引导居民储蓄转化为长期资本。加强二级市场支撑,鼓励设立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母基金,通过“子基金+直投”覆盖创新链全环节。
  三是风险共担,构筑全周期防控机制。拓展多元化退出通道,深化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,优化科创企业上市流程,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,建立非上市企业股权估值与转让平台,支持并购重组市场化定价,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整合早期创新项目,形成“投资-培育-退出”的良性循环。创新风险管理工具,开发适配科技创新特点的金融衍生品,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、研发费用保险等风险对冲手段,设计“股债联动”产品,通过风险收益分层,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需求,实现资产多元化配置与收益提升。构建政策性风险缓释机制,设立创投风险补偿基金,对早期项目亏损给予阶梯式补贴,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,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。
  四是生态培育,倡导良好投资理念。树立资本“价值伙伴”理念,通过顶层设计,强化长期价值导向。加强对投资者的引导,培育“伴随式投资”文化。建立容错机制,设立“续航资金”,对未达预期但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项目追加支持,避免创新因短期挫折中断。
  (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、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)